在
人工晶状体发明之前很长一段时期,人们是通过眼镜来替代晶状体的屈光作用的。由于所需佩戴的眼镜度数非常高,通常在+10D左右,镜片又厚又重,在工作生活中有诸多不便,而且物体通过这么厚的镜片会被放大约三分之一,所看到的物像如同从玻璃体瓶底部看到的,周边物象变形明显,视觉质量明显受到影响。尤其是单眼白内障患者,带上这样的厚眼镜,两只眼睛获得的物像信息不匹配而造成大脑融像困难,无法佩戴,只能用于双眼白内障摘除术后或另一眼已失明的独眼患者。因此在白内障术后能寻找到替代晶状体屈光功能的人工晶状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临床工作中与白内障患者沟通最多的就是人工晶状体的选择。随着科技的发达,以及知识获取途径的增加,很多患者对人工晶状体都有一个初步的认知,比如国产、进口之分,价钱高低之分,功能多少之分,仿佛要买一件商品一样,总希望预先了解透彻了,再下单。
但是,站在医生的角度,人工晶状体的选择与购买商品相比要复杂的多,除了要考虑性价比,还要考虑患者的需求,以及自身的条件。有些患者上来就要选最贵的,但自己的眼部条件很可能无法使这些价格昂贵、功能繁多的人工晶状体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相当于花了奔驰的价钱买了一辆自行车,而有些患者眼部条件很好,需求也很多,却因为过于保守而放弃了可以享受高科技的机会。因此,做好人工晶状体的选择,首先要了解人工晶状体的分类和功能。